小说5200笔趣阁 > 明末冷幽默 > 12、布衣认爷 (东林首智)

12、布衣认爷 (东林首智)


第二章大梦布衣中,平生回眸空

地,土合也,怕是走得急,坐在日行八万里,道也不称奇,恍恍然,故土藏胸衣。

(看到、听到、不知道不道,才是心到;言道、笑道,问道而不得道,才知道一生也难知道。―――影响人物-汪布衣,介绍章)

(5)布衣认爷

坐在日行八万里,

随手布下风雷雨!

万历四十六(1618)年,五月,汪文言携于玉立巨额的驻京开办费进京了。

进京的汪文言,完全没有按于玉立的安排,四下送什么碳敬、冰敬,所谓的广结朋友。而是在京城住下来了,一住就是半年没有动静。

你以为汪守泰,拿着于玉立的开办费,想怎么样办,就怎么样办,可能吗,于玉立,给汪守泰安排了一个管家,于安长。其实钱是在他手里,而不汪守泰手里。

于安长着急没办法,是没有去送什么碳敬、冰敬,广结朋友。汪守泰没花钱,他也只能等,汪守泰开始花钱了。

万历四十七(1619)年,汪文言,出手了,不得不佩服汪文言的睿智。

第一件事,就是捐个监生,也就是说,他先给自己弄了个身份,相当于今天到北-京后先到中央党校弄个预科生,其实比预科生还在牛,因为这可是,可以随时捐官的那种学生。汪守泰就是个角,直接给于安长也弄一个监生。于安长一下子,觉得自己是八辈有光。

第二件事,更是有眼光。

宦官出北安门,过兵局,过拐棒胡同,过玉皇阁(道教正一派宗教京师总部-后名显佑宫),沿方砖厂胡同,就到铁狮子胡同,里面可住着个了不起的人,王安。

王安,是皇太子(朱常洛)伴读王安,是也不是,王安可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冯保名下王安由陈矩推荐给皇帝,受命为时十二岁皇长子伴读。此时王安已经58岁了,花大钱打通陈矩,属于临死前的绽放,没想到放的还挺开。

汪文言,直接在王安门前,摆张桌子,练字,为何可说以练字,因为王文言,只写二个字:“共油”,而且这字写的还不怎么样。

于安长,真的老觉得没面子,这和老爷的字比起来,就是鸡啄鸭跑。

内书房出身的王安,当然知道这哥们是冲他来的,便细细品这二个字,共油!

没二天,就品出来了。

便将汪文言,叫进门。

“其水何来?”王安问道。

“共之,有之,流之。”汪守泰满面春风。

“与何共,有何之,流何之。”王安也是满面春风。

“吾之有,他之需,他之有,吾之需,互需而共之;共之必有之,有之必思其道,道通,自是如水之潺潺罢了。”汪守泰语气很轻,语气中没有任何的得意与倨傲。

“吾有何,可共油。”王安已经开始佩服这个娃娃了。

“富人一掷千金,公日弃千文,公之弃,他之望。”汪守泰自然是门清。

“好,明日,汝可知吾之弃,何时得他之弃。”王安实想不到,这里能弄出钱来,如果能,那自己真是别人说的,一直捧着金饭碗在要饭。

“汪生,家长安好?”王安觉得这应该是个人才,那就想是不是先将他父母给贡管起来。

“父母皆失,独走天下。”汪守泰说的很坦然。

“本公膝下无后,如得他之弃,可为洒家之正孙。”王安,顺手给个小甜枣。

站在一边的于安长,听的云里雾里,不由四下看,当闪眼桌子上的“黄水”二字,忙回眼盯着,他恍然大悟,“共油”,即,“黄水”,黄白之物,自是以黄为重,而化黄为水,这是送财运。

于安长,这心里是真的佩服汪守泰。

王安是谁,那是马上就在当掌印大太监的人,因为这个时候,神宗病的不行的消息,满天飞,无人不知,自持甚高的王安会收这个下三流的汪文言吗?

其实明朝是有邸报的,但多是升迁灾战之大事,小事,翰林院也觉得没必要上邸报呀。

当然发现这些文字之间的利益,绝不是一般人能干的,现在新闻这么多,你能发现多少财路,而汪守泰确实是这方面的天才。

“此议九边戍兵,内有共油?”王安都诧异了,在汪守泰眼里,许多地方都是钱,这真是遍纸黄金呀,他如何也想不到,一张催文也有钱。

“公爷,历年如此?”汪文言细细看着催文。

“九边欲增兵萨尔浒,解李永芳、赵一鹤降酋之耻。”王安有些愤慨

“公爷,漕运起文可下。”

“上月已下。”

“公爷,漕运虽一年四运,可重在七月之运,九边增戍,必催早起,今年可能五运。”汪守泰确实胸有乾坤。

“五运?”

“公爷,十万之兵,必先催运,再加运。”汪守泰可不是一个自信那么简单。

“有催文何时到淮安府。”汪文言细细看着催文。

“多则七日,少则五日。”王安对这个还是很熟悉的。

“公爷,李巡抚(李三才以右佥都御史总管漕运)行文,几日可到淮、徐、临、德四仓。”

“多是半月之内。”王安有点吃不准,他真管不了这么细,但还是好奇地问,“何地有共油。”

“有五,太子行折圣心可共,朝堂众臣出头可共,漕兵备船粮升职可共,筹粮之商需时可共,京师九边铁货可共……”汪守泰是娓娓道来,一丝不乱。

王安听得是目瞪口呆,满心裂痕,自己以前都干了点啥。

这个不应用正常人思维,因为无论王安还是汪文言,都不是正常人,别的下三流的人不会收,汪文言一定会收;如同非进士不收的东林党,不也一样将汪文言奉为祖师爷级的人物一样,汪文言绝对不是只有三把沙子那么简单。

为哈,对于王安来说,汪文言能为王安四处畴钱,现在万历还没有死,皇太子(朱常洛)还不安定,需要上下打点,或本来就不受万历待见的朱常洛。上有穷天下之富于福王的万历思想,下有到万历死朱常洛还是黑户的事实,连年俸一拖都是三五年,这也正是一月皇帝的放纵恣欲的病根。想拿出点真金白银上下打点,做梦吧!

而汪文言就是能弄钱,于是汪大侠重操旧业,将王安看似无用的信息,全部变现,尤其是利用军情灾害,与商人合作挣钱。深得王安的认可。

其实他还做第三件事,就是整合下层势力。

先提供给采生折割民指头钱财,让其收买各路乞丐,更助他采生折割残害幼-童,完成他的地下交通线;再给谈自在提供权利,大打官司,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穷人恨的净街虎;最后,整合京师最大的人群杠工,发现了人才喇虎惠一手,成了名噪一时的响尺虎。

于是流言规模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将民间流传正式替换成民义,培养出京师三虎,汪文言,认为他有了根基。

那就找阁老,可阁老里只有一个东林党,谁韩爌,韩爌是泰昌朝(1620年),八月晋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十月晋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正春风乘乘,汪文言,恭敬地传进于玉立的信,也没什么用,给退回来了,韩阁老门都没让他进,更别说见。

好在泰昌一登基,就召东林重臣,致仕的叶向高回阁。

叶向高,八月二十七日接到诏书,一路小跑,仅仅用了二十一天,于次月十二日到京,汪文言听说就来了。拿着于玉立的书信找到了二进宫的阁老叶向高。

提到叶向高,必须说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叶阁老可不简单,韩爌是看不起这没有出身的人,但叶向高不一样。

叶向高善弈。有国手授二子的水平,而且是什么级别都弈。

万历二十七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双方围绕围棋问题展开过探讨,谁在棋中就不知道了,其乐融融。

万历三十五年,叶向高升任内阁首辅后,又在北-京私宅中款待利玛窦,再次通过围棋与利玛窦进入了心灵上的探讨。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围棋之事做了记载,称之为通道。这是欧洲史上首次对中国围棋的记录。

万历三十八年五月十一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依照惯例,客死中国各地的传教士都必须迁葬澳门神学院墓地。利玛窦生前曾有在京郊购买墓地的愿望,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友也希望皇帝能赐地埋葬利玛窦。目的就是要明朝认可了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外国传教士经过协商,便以一个西班牙神父的名义,向皇帝呈上奏疏。

万历是个懒惰成性的人,素来疏于批阅奏章,第三天才将奏疏批转给了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让其按惯例处理。叶向高由于曾与利玛窦结下深厚的友谊,便吩咐手下把奏章从户部调出,转由礼部处置,利玛窦最后被准许葬于京郊。

当部分官吏以“从无此例”为由反对此举时,叶向高反驳说:“自古来华洋人中,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毋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这一点让利马窦的弟子徐光启十分佩服,一直感激,执弟子礼。

这是叶向高的驭棋之道。

叶向高因公到无锡。有人便将过百龄就推荐出来。叶向高见是一个儿童,也没说什么,不想一交手连败三局。从此,过百龄名扬江南,北-京的公卿们也都慕名来聘。

叶向高在阁时,政务之暇,常邀同僚下棋,局局连胜,棋友便称之为“棋坛国手”。叶向高却羞涩地答道:“大家有所不知,老夫在无锡却败在一个童子之手。”棋友连忙附和:“即便如此,老相国仍不愧为‘弈中第二’。”

从此,叶向高便有了“弈中第二”之说。

对于这样一位可以兼收并蓄,能观盘外观局之人,便设了弈。

只一盘,叶向高,不由再看看信,淡淡看着有点稳坐钓鱼台架势的汪文言说:“中甫(于玉立的字)言尔,谋断超然,未谋一进(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何来超然?”

汪方言很是安然坐在椅子上,手捻棋子说:“未解一愁,何谈超然。”

“吾身及阁老,何来愁事。”叶向高很是不喜欢这不知尊卑的无知之人。

“现在国本不稳(太子不一定能继承大统),各党汹汹,东林势孤,徒乎。”现在的汪文言,可不是刚进就是的时候,内有王安,外有三虎,可谓天下事尽知。

“齐、楚、浙、宣、崑各乡党据朝多年,同窗学年门子绵而不断,东林初立,容十年何惧。”叶向高更是看不起这个口大吞天的汪文言。

“吾观汝等,土鸡瓦狗,插标卖首尔!”汪文言毫不客气地喝了一茶,用叶向高同样淡淡口气说。

“大胆,国之重臣,何以辱之。”学老子说话,叶向高一拍桌子,一下子棋子乱跳,站了起来。

汪文言还是用叶向高淡淡的口气说:“齐、楚、浙、宣、崑、秦之流五百两纹银,三月可破,叶阁老有失阁老之定,不虞棋手之姿。”

汪文言说完居然喝起了茶,慢慢喝了几小品,眼睛也不抬,才接着淡淡地说:“阁老有疑,当可先破,而再付资,只是涨为千两,这笔生意,如何。”汪文言轻轻放下茶杯,悠悠起身淡淡一笑说,“免送。”便缓步出门。

……

对于错综复杂的党争,汪守泰能解决吗?

——————————

王安,(1536年-1621年)河北省雄县人,东林党兴起关键人物之一。王安最早隶属于宦官冯保名下。万历六年(1578年)时选入内书堂读书。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王安由陈矩推荐给皇帝,受命为十二岁皇长子伴读。

明光宗即位,擢司礼秉笔太监,并劝光宗重用东林党人杨涟、刘一燝等人。,属于东林党的冯保式人物。

叶向高曾言,“岳之冯,安东林,尔一私,吾为众。”就是说,王安与东林党的合作,超出张居之与冯保的合作,

光宗去世,熹宗即位,王安再次推荐东林党人,天启弃之,随死于南海子。


  (https://www.xiaoshuo5200.com/xiaoshuo13770182/629533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aoshuo5200.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iaoshuo52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