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5200笔趣阁 > 光耀大唐 > 第三十四章 民意

第三十四章 民意


关内道,坊州,升平县。

        熙攘的大街边,偶有僻静的角落,躺着闲散的乞丐。天气晴好,按理说,这乞丐理应寻一处人流多的街口,乞讨些吃食顺便为日后风雨之日备些干粮,可他竟然偷起懒来、躲着乘凉,任谁见了都忍不住吐口唾沫。叫花子还这么懒,活该饿死在街头上。

        懒得理会这些讨厌鬼,忙着活计的人们渐渐忽略了乞丐的存在。乞丐也不惹事,偶尔眯会小觉,睡醒了就捉捉身上的虱子。运气好,又逮着一个肥头大耳的家伙,丢进嘴里嘎嘣一声,美极了。

        “给钱!我发完了。”就在乞丐享受的眯着眼时,一只小手伸到了他面前。

        “这么快?该不是随便找个地方给扔了吧?”乞丐狐疑的看着面前的小孩,头顶着两个冲天鬏,小脸红扑扑的,应该没有偷懒,要不怎会热的满脸都是汗呢。

        “嘻嘻,我把那纸都搬去翠柳巷之口了,那人老多老多的,一会儿就没了。”小孩偏着脑袋很是得意。

        “行,咱说话算话,一文钱,拿去买糖人吧。”乞丐呵呵笑着,从怀里掏出个铜子来。打发掉小孩,他又躺了下来,翘着二郎腿,一副懒死鬼托生的样子。

        没人在意,陆陆续续又有十几个小孩跑去跟乞丐进行简短的对话,等到日晒三竿,人们活计闲下来时,再瞅瞅那懒乞丐居然已经没影了。

        “告万民书……字典之降世,幼童可启蒙于家中,少壮亦能自学于闲时……好好好,早有这字典,在下又何须负箧曳屣,忍路途之艰、受腐儒之气!”大街之上,一青年身边围满了人,捧着偌大的纸张念着。时有感慨,还停下来唠叨几句。

        “什么?受士族之阻,不得已半途而废?”青年念着念着,猛然变色勃然大怒。

        “你这青年,别唧唧歪歪,先念完再说。”有人忍不住出口道。念一段叽歪几句,让人很不爽。这一说,马上人群都出声附和。青年想了想,还是压下心头火气,继续开始念。

        “字典,能让你们子孙再也不用为了求学受窝囊气,也不用花大价钱低眉顺眼捐束脩,在家里识字然后进官学就行了!现在,全黄了,还得求着那些士族族学。”

        “蜀王的作坊也算逑了,要不能出多少新鲜玩意谁知道?像新犁,我可是听说了,年仅十二、从没干过农活的蜀王用着就能比老庄家把式犁的地好,要是咱用了,犁个两遍就能安心干别的活了,不用几个月都扑在上面,就这一项,一年家里有添多少进项?黄了,全黄了……”

        青年读罢大声发泄着,绝望的将大纸扔掉。之前听着还有些不太明白跟他们有什么关系的人群,被青年一嚷嚷,顿时反应过来。这还了得?干活的新玩意就算了,孩子求学是个大事,自家老三就因为捐不起束脩,今年跟着自己下地了,一辈子就甭指望他光宗耀祖了。要是有字典……

        “不行,不能停掉!这么好的事儿,碍着谁了非得停掉?”浑身一激灵,顿时有人喊出声来,反应过来的众人也是大声附和。

        “碍着士族了!碍着人家收束脩了,碍着人家收徒弟、用徒弟操控官场了!”青年撕心裂肺的吼着。正因为出身贫苦,才知道父亲资助自己求学的艰辛,也更明白老师的一言九鼎。识了字、应了试,没老师的关系你还是落不下好官位。用了老师的关系,对人家稍有不从,人家就能让你身败名裂、黯然去职……

        “不服!我们不服!凭什么不让蜀王编字典、凭什么咱家孩子就不能想学就学?凭什么……”

        人群聚集最大的特点就是放大情绪。一个人的不满就能勾起十个人的不满,慢慢的传染给一百个人。况且这还不是小的不满,而是比霸占他家刚均到的田还严重的愤怒!更可怕的是,在这小小的县城中,同时存在这多处这样激愤的聚集点。民意如潮,瞬间便浩浩荡荡涌向了县衙。

        “明府,要不要请都督带兵弹压?”年长的县丞神色凝重,好半天才从喉咙里艰难的挤出这句话。

        正襟危坐的县令回头看了看自己的老伙计,轻轻一笑说道:“庆民兄,为何想要弹压呢?”

        县丞张张嘴没有说出话来。他是一个好官,经历了战火的艰辛,也更在乎民间之疾苦。之所以想要弹压,也是怕事态无法控制被人利用。

        “我们不是一直叹息无法尽力为民请愿吗?机会来了,民意激愤,我等且看士族如何度过此难!”县令抚须而笑。

        同一时间,几个孤苦伶仃的乞丐背着寒酸的包裹缓缓出了城。拐上大道之后,立马坐上一辆马车,飞快地向另一处县城奔去。而身后的升平县城,那愈来愈汹涌的民意,已经不关他们的事了,反正这也不知是第几次做了……

        日子又悄然溜走两天。

        两天的时间里,整个长安的空气都变得凝重起来。而在这份凝重之下,又似乎有着汹涌的暗潮,让长安百姓都小心翼翼不敢惹事。他们听说了,蜀王编字典、找工匠的事情被一些人搅糊了,仔细想想听到的消息,这两件事还真是对百姓很有好处。可是啊,天子脚下,可不能脑子一热就跟底下的百姓学……且忍着吧,那些见不到百姓好的贵人,这回有他们受的……

        官道上飞驰的信使越来越多,一道道饱含急切的奏章被递到大臣们案头。身居高位的大臣,坐在凉爽的办公大殿里,也不由汗流浃背,顺着脊沟流淌。

        不过,这些都跟李恪没什么关系,他正忙着做点美食呢。不是他馋了,也不是闲着没事,而是见不得几个老头嚷嚷天干气不顺、胃口不好夜难眠。

        “不用猜,这次又是你小子倒腾的鬼点子!怎么着,真沉得住气让他们来求你啊?”见李恪忙上忙下,就是不提什么时候回渭南,颜师古笑着开口了。按说他老人家也绝对属于士族,不过颜家和那些士族有本质区别。

        “看您老说的,人家把你们都折腾回长安了,我一人回渭南没用啊。再说了,渭南的工匠都准备遣散,我还回去干什么?没作坊,你们就还得挤在旅店里,万一热的胃口不好、夜里难眠,把字典上的字订错,那危害可大了去了……”李恪打着哈哈,将砂锅从灶台端下来。“鸡蛋羹,绵软可口,听说还清热解毒,你们先吃着吧。”

        “对了,颜老我觉得你们几位,像他们说的、都领着朝廷俸禄,出去不务正业不合适,回头这事儿你们一定要在朝堂上悔过一番啊,要不一辈子的气节都折里去了……”

        “还真是不肯吃亏!行,不松口就是了,你随便折腾吧……”


  (https://www.xiaoshuo5200.com/xiaoshuo61191/45520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aoshuo5200.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iaoshuo52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