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5200笔趣阁 > 光耀大唐 > 第八章 安排

第八章 安排


每一次的社会进步,都会伴随着一批世界名城的崛起。因为社会的进步,必然需要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创新。而这些创新,都是由方方面面的人才来完成的。这些人才慢慢聚集、相互协同,创新的成果一步步积淀、叠加,最终对社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深远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的汇集产生商机,引来各地逐利者。逐利者的传播,扩大聚集地的名气,引来更多人才。越来越多的人才,产出生越来越大的成果,再引来怀着各种心思的求学者……五花八门的人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让最初那个聚集地日渐壮大,越加具有影响力,最终成为世界地图上耀眼的明珠。

        未来属于大唐,也属于长安。不久之后它们将成为世界的中心。而距离长安仅八十里的渭南,也因此而具有足够的资源,去成长为世界的文化科教中心。事在人为,李恪有理由提前做好准备。

        回到几案前,他抽出一叠图纸交给周老:“这些是我之前画的图纸,前段时间一直忙着新犁没有多余的工匠生产。你们拿回去安排一下,接下来可以陆续将这些生产推广出去。有了这些,恐怕作坊一年都不会没事做。不过,光靠这些图纸肯定远远不够,所以还请各位敦促一下高级工匠们的创新事宜。”

        周老接过厚厚的图纸,随手翻看几张,都是像新犁那样有个整体样图,还有许多零件拆分图,图纸旁边密密麻麻的写着各部件以及整个东西的作用。

        优化水力传动装置、新型纺车、轴承的制造与使用指南、沼气池的建设使用及维护指南、水泥的烧制及使用、高炉炼铁及炼钢……

        “这……”周老沟壑纵横的粗糙大手哪怕抡铁锤都不会抖一下,此时捧着图纸竟然忍不住颤动起来。

        “老家伙,怎么了这是?”同属于评委团的吴老看出异常,拿过图纸瞅了起来。半晌之后,抬起头来看着周老面面相觑。图纸传了一圈,谁都没能说出点什么。

        “殿下,这些图纸老夫有些认得出来,有些完全不知何物,如果真能达到您说的那些效果,对我大唐之影响必是极为深远!您放心,我们几个老家伙就是死,也一定把作坊发展给拾捣好喽!”

        “有了殿下这些图纸打底,我们也有时间慢慢琢磨怎么往哪去创新了。”

        提起创新,李恪有些话就不得不嘱咐:“几位,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作坊创新的方向,我建议刚开始应该放在生产工具上。无论是农民的工具还是工匠自己用的工具,只有这些工具更顺手、效率更高,才有可能进行更深入的创新。除此之外,就是材料上的创新。有些想法,只有找到合适的材料才能实现。”

        “比如想让马车更舒服,就需要消减震动,实现这一点就得找到弹性材料。无论工具还是材料都属于基础创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深厚的基础积淀,相信大家也难以高屋建瓴,创出影响深远的事物。毕竟,我们现在使用的材料、工具、技艺已经几百上千年没有太大更新,也就是说以前的积淀,在这千年里差不多都耗完了,不进行一次大范围的基础创新作为积淀,就完全没有深入创新的头绪!”

        李恪的话,让几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们努力的理清所谓基础创新和深入创新的关系,慢慢的发现似乎有些道理。结合李恪讲的例子,他们头脑越来越清明,仿佛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

        “我明白了!深入创新需要用到许多基础创新,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更高层次的创新就会卡住无法实现。就像殿下图纸中的沼气池,需要用到水泥、钢材,如果殿下解决不了水泥的生产和钢材的用量,那沼气池也就只能存在构想之后。甚至殿下常说的成本控制,如果殿下无法把钢材水泥价格降到百姓用得起的水平,就算发明出来也无法推广,意义不大!”

        听着周老的感悟,李恪笑着点点头。“没错,就是这个意思。希望各位回去之后加以引导,让大家多在基础上下功夫,不要好高骛远。另外,每一个创新,只要审核通过就需要完整的记录在案。我已经拨了一部分钱,专门筹备技术馆。以后作坊里的每一个工匠都可以进入技术馆查资料,不对外公开。”

        作坊的事情大家又相互补充,互相探讨,最终将后续一年的事情都安排妥当才作罢。在这期间,李恪将老爹为创新奖提的字交给了周老,又让他们一阵热泪盈眶。有这些兢兢业业、德高望重的老者,他可以完全放心离开。

        “颜老,参与字典编著的众多学士,我也考虑了一下。”解决了作坊的事宜,李恪转头对颜老等人道。“首先,我想委托大家一件事情。”

        说着,他拿出民报的题词,递了过去。几人看了看,却满头雾水没有说话。

        “《民报》就是让百姓们知道时事新闻、科技进步、朝廷政策、乡野趣闻等等消息的一个渠道。通过大家的整理,分周期性的印刷、发卖。我想委托诸位的就是这民报的内容整理事宜,刊印和发卖我已经有所安排,大家不用担心。”

        “我相信你能安排好,但还是要问一句,印刷雕版耗时费力,印刷之后再往外运卖,恐怕得亏不少钱吧?如此一来,如何长久?”姚老稍一思索,便考虑道这件事情的关键。如果亏钱不能长久的话,哪怕这民报再好,都没有办的必要。

        “我就知道,这个事情不说清楚,诸老恐怕是不会帮我的。”李恪笑道。见几人点头,他继续开口:“大家还记得前番的告万民书吗?它之所以能迅速传开,是因为小子发明了一种新的印刷之法,名叫活字印刷术……”

        姚老等人面面相觑,已经无话可说。作为学问人,他们明白对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有多少学问大家,著书立说都已经完成了,可就是等不到雕版刊印的机会。活字印刷术一出,简直可以想象到大唐的学问将活跃到什么程度!

        “正因为有了这种印刷术,小子才胆敢妄想留下诸多学士。我是这样想的,字典编著完成之后,大家可以继续在此考史、著书、修经义,只要能整理成书,由小子出钱刊印发卖,利润三七开。”毕竟李恪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得承担滞销风险,不占大头不行。

        唐朝买书的也不是没有,在场几位也都不是迂腐之人,因此都没提什么满脑子铜臭、亵渎圣贤什么的。毕竟这事本身对学问的传播是有极大利处的,贴钱去做家业再大也不够怎么赔的。一辈子的智慧,这点他们还是能认识到的。

        “当然,交付印刷的书也是需要诸老帮忙审核的,否则万一有利欲熏心之人,随便凑出一本书圈钱,那就太毁名声了。审核不通过,还想刊印的,可以自己掏钱,发卖的话,我们只收三成人工和渠道费。”李恪面带微笑,这些都是他早已想好的。


  (https://www.xiaoshuo5200.com/xiaoshuo61191/455203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aoshuo5200.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iaoshuo52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