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5200笔趣阁 > 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 > 第85章 再次入京

第85章 再次入京


今年的牧州与以往大不相同。

        只是景县变化的太大,  其改变甚至可以用得上改头换面来形容了,于是才导致其他县城的变化没那么明显了。

        种植技巧经过农家好手们下乡对老百姓细致的教授后,水稻的产量本就提升不少。再加上再生稻技术的出现,  使得地里的粮食还因此多收获了一茬。

        各县城的官员们,一开始只看到屯田司安排的农家好手们日日奔波于乡间。然后等到收获时间一到,  前去统计水稻亩产量的衙役们一回来将数据一报,直接将人惊到不敢置信。

        在第一茬水稻平均亩产量分别为两百八十多斤至三百来斤之间时,好多县城的县令便按奈不住了,  因为他们还从没有听说过哪一个地方的水稻种植大面积亩产量能有这般高!

        不,  更准确一点的来讲,  是他们县城历年来的最高亩产量都未能达到这个数字!

        如今一亩地就能多了一百来斤的收成,  而整个县城那么多水田,  这得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了!

        若是上报与朝廷,只怕那些大臣们也得被惊掉下巴!

        可纵使他们心急如焚的想要汇报喜讯上去,此刻也只能强忍着。因为还有第二茬的再生稻亩产量还未出来。

        如此这般又忍了两个多月,  待到地里的再生稻成熟,其结果令早就有了心理准备的众人们还是喜出望外了一把。

        第二茬再生稻的产量虽不如第一季,但是平均也达到了第一季亩产量的四成。如一些种植的较好的田地,  亩产量更是能有五成。

        这还得了!

        各县城县令们便纷纷书写文书,  在数据统计出来后派人加急送去了牧州府城,汇报与崔刺史。

        饶是崔刺史早于去年府城试种之亩产量就先预知了今年各县城水稻必将丰产一事,  可还是被辖下各县令们汇报来的数据惊了一把。

        等到林立文从景县回到府城,前来拜见时,崔刺史整个人别提有多亲热了“我这边算着时日一直在盼着你回来,想着你最近也该回来了……”

        林立文便忙解释道“劳烦大人厚爱,  这般惦记我……只因景县屯田司前期雇佣百姓务工一事需要结算,  故延误了些许时间。”

        崔刺史听闻这话,  看向林立文的眼神又变了。

        其实早些时候,对于这个提议,他只觉得林立文这人过于心善。于是崔刺史是出于对林立文的好感与钦佩,最终才选择同意的。

        但实际上,对林立文在文书上所说的官府盈余一事,崔刺史并没有很放在心上。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景县屯田司那边还真就因此盈余了不少。

        并且雇佣百姓们开垦出来的那许多荒田也都入了景县屯田司,成为了官田。这便也意味着,往后每年这些官田里的产出都是多出来的!

        那这笔买卖可真就太划算了。

        于是就连远在牧州府城的崔刺史都有听闻景县那名彭县令,最近这段时间走路都是飘着的。他就是被这一波波的大惊喜给震的,整个人好似做梦一般。

        而农事上崔刺史是不大懂,但在政事上,他却格外的敏锐。所以崔刺史很是清楚,只要一待景县如今的情况汇报与朝廷,曾经所有人都嫌弃的地方,必将变成了好些人眼中的香饽饽。

        如此一来,彭县令必然会被调走。毕竟彭县令本就是连任的,若是景县依旧如过去那般,他或许还能继续在位置上坐着,可如今是绝无可能了。

        当然,此次调走于彭县令来说总归也是一件好事。

        然对崔刺史来讲,景县县令这事还尚小,最关键的还是他这牧州刺史一职。因为按照皇朝地方主官的任职规制,待到今年年底,他这刺史三年任期也满了。

        于是,随着交给永兴帝的牧州水稻一年两收汇报文书一起,崔刺史还让下属另外携带一封信件,一起快马加鞭送去了京城。

        因着是加急送的文件,永兴帝收到时才刚进入十月不久。

        但与位处北方的京城来讲,天早就冷起来了。好在的是,如今京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明百姓,家中都烧起了火龙或是火炕。

        大家若是不出门,只呆在家中必然是温暖的。

        而作为皇朝的最高统治者,永兴帝的殿中绝对是最为舒适的。

        此刻只见他身穿较为轻薄的单衣,将牧州崔刺史与林立文送来的文书仔细的看了一遍又一遍。先是沉思了片刻,过会突然又大笑“这个林大郎,早先还与朕说他不会做官只会种田……可朕瞧着他在景县的这一番作为,倒很是有一地父母官的做派了!”

        一旁伺候的吴大监听闻这话,低垂的脸上也浮现出了惊讶之色。

        作为贴身伺候永兴帝多年的老人,吴大监自是能分辨出永兴帝的一些情绪。如刚才那一番话,已是永兴帝对林立文所作所为非常满意的意思。

        果然。

        待到第二日朝堂上,众大臣瞧见的永兴帝便是一副很是高兴的模样。

        “诸位爱卿也一并听听,牧州交来的汇报文。”最要紧的是,永兴帝很想将林立文在景县实施的官民合作共赢方案让百官们都知晓。

        朝堂上站立着的百官们,听着吴大监的大声宣念,脸上的神情也是越来越震惊。

        他们震惊今年牧州各县城官田与百姓们种植的各自亩产量,也更震惊景县的变化,以及林立文的官民合作共赢之方案。

        因为这方案在景县实施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不仅代表了林立文种田上的天赋,也如之前永兴帝刚收到文书时说的那般,原来林大郎做父母官也是能行的。

        既如此,如今又立了这般大功劳的林立文待回京时,永兴帝若再度提起给他升职至屯田司郎中,让他真正掌管一司主官一事,他们还拿什么反对?

        于是朝中一些大臣们开始沉默了。

        而坐在龙座上的永兴帝很是满意眼前所看到的这一幕,也如了大臣们心中所想的,当即便派出一道圣旨,宣林立文即刻返京。

        彼时,林家村。

        林小姑此时已经回到娘家有近二十天了,她从最开始一见面便与林老太他们抱头痛哭了一番,又与上面的两个姐姐也终于得见了。

        十五年未见,明明是年纪最小的那个妹妹,却从了三姐妹里最为老相的那一个。

        林家众人都抹着眼泪说她受苦了,更悔恨不已的表示,当初若是能再狠心些,没让她嫁给彭家便好了。

        他们并不是嫌弃彭家家贫,若是真嫌弃的话,当初彭家可是逃难至林家村来的,又能有多少家产?奈何当时两家相隔太近,林小姑与彭再桥两个小年轻的日日面对面的见着,自己给好上了。

        林家这边瞧着彭家两个老人为人还算明事理,彭再桥这小伙子也勤劳扎实,想着便是家里穷些也无事,最起码林小姑就在他们眼皮子底下。

        于是林家两个老人这才同意的两人之事,最小的林小姑也成为家中最先定下人家的那一个。

        可哪知道,两家才刚办完亲事没多久,朝廷就发布了归乡函告。

        且为了能让那些已经在别地落地扎根的村民们愿意接受返乡一事,朝廷针对不同地区的归乡民众,补偿的田地与银钱也大不相同。

        而在当时,景县的状况是属于最为糟糕的一处了。毕竟景县湖田水患之害一直存在,当地人口本来就少。更是在战乱的这些年,当地百姓们但凡能跑得动的差不多都跑了。于是那地方当时真就只剩下了一些年老者,多病者,亦或者是孤寡人家。

        因此朝廷对愿意返乡回景县的百姓的补偿也是最为大方的。

        彭家最终选择返乡,除了故土难离这一点外,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冲着朝廷返乡发出的这笔补偿。

        要知道他们是逃难到林家村来的,因此在这里他们的日子过得也很是艰难,倒不如拿着朝廷补给的银两与田地跟着大部队返乡去。

        然银两总有花完的那一刻,而景县湖田水患之害未能解决的话,朝廷补偿的田地再多也是无用。

        所以回了景县后的彭家日子,是一年比一年的更为难熬。

        林老太听着林小姑的这番诉说,好不容易止住的眼泪又开始决堤“我的翠娘啊,你才刚过三十没两年啊……你瞧瞧你这双手,比你娘我的手来得竟还要粗糙。”

        这话真不是林老太夸大。

        林家自打林立文做官后,地虽还是种着一些,但多是请村里的乡民们帮忙种植,而他们自家却是没怎么下地了。

        家中也不缺银钱,吃食营养都跟上来了后,林家众人的气色也全都好了起来。反倒是林小姑在景县辛苦操劳十五年,身子委实亏空了许多,人自然就特别显老。

        与她一样的,还有彭再桥也是如此。

        另外他们的一儿一女,更是瘦到显得人脑袋特别大。

        林老太与林老头哭完林小姑后,便一人抱着一个外孙说道“你们大人我是管不了的,但是两个孩子却不能不管!后面你们若是想回景县便自己回去,两孩子得留我这里,让我们给养上几年,把身体养回来……”

        林小姑心中知晓,爹娘是找不到理由将她留下来才这般说的,便哽咽着说道“爹,娘,那些苦日子都过去了!你们不知道,自打大郎来了我们景县,大家现在的日子都好过着呢……”

        至于如何好过的,林小姑可就有太多话想说了。

        她还不止对林家众人说了,还对着后面那些知晓她回了林家村,提着东西来探望的村民们也说得眉飞色舞!

        “我们景县,今年水稻两季亩产量加一块,可是有四百多斤!”

        “我们养鱼虾,种莲藕!”

        “养得鸡鸭鹅如今也陆续下蛋了……每天能捡好多呢!”

        “待开春了,大家还说要抱猪仔回来养!”

        林家村的村民们听林小姑这般炫耀,便也说自家村子里除了没有大规模挖塘养猪鱼虾和种莲藕等外,其他的都不比景县差。毕竟林大郎可是他们林家村的人,他们是跟着最早学农事的那一波。

        “我们村的猪,那可是整个牧州府州都出名的!”村民们也炫耀道。

        而林小姑现如今很爱听大家夸赞林立文的话,因此她是越听眼睛越亮,与村民们聊天时也是更为带劲了。

        村民们也喜欢听林小姑说一些林立文在外面造福别的乡民们的事情,这让同为林家村,且看着林立文长大的他们有一种与有荣焉的感觉,于是大家也越发的喜欢找林小姑说话。

        于是从林小姑回家至今这二十来天里,只除了前面几天有跟林家众人好好的待在一块后。她其余的时间,不是在村民们家中互相炫耀夸赞林立文,就是走在去往村民们家的路上……

        然后经过这样一段时间,林家村有人竟然还在与林小姑进行一番深刻的交流后,决定也挖个塘试着来搞一下“粮——畜——渔——树”的生态农业。

        作为已经跟林立文学过,还有着实践成功经验的林小姑便被那几位村民请去做了现场教授。

        面对全然一改过去怯弱的性子,如今变得活跃又善谈的林小姑,林老头则又是叹息又是欣慰道:“见着翠娘如今这般模样……我这下是彻底放心了。”

        林老太也是这般想的,脸上还带了笑容“待大郎与秀秀归家,咱们今年可算是能过一个真正的大团圆年了。”

        结果这话说完没等多久,林家这边便收到了林立文派人送回的信件。

        信上说,永兴帝传召他即刻入京,所以今年林立文没法回家过年了。


  (https://www.xiaoshuo5200.com/xiaoshuo94930386/449571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aoshuo5200.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iaoshuo52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