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5200笔趣阁 > 漫漫大唐路 > 第十四章 男儿何不带吴钩

第十四章 男儿何不带吴钩


唐军还没有班师回朝,李二这个大元帅就还有招募新兵的权利,次日一早,就在底下立起了征兵的牌子。

        “为何要在下招兵?”头一次招兵,李二倒是对这件事颇为上心,兴致勃勃的要跟着来看看这佣兵之法到底和别的办法有什么不同。

        “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永远不可能是一支强军。”王小麦又把太祖的理论搬了出来。

        “你是要招收这些士子入伍?”

        “没错!”王小麦点点头,“可惜现在读书人肯参军的太少,要不然最好全都招收读书人才最好。”

        “十年寒窗苦,怎么会有人想做丘八?”李二觉得王小麦有些异想天开。

        “大王你从小就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接触的读书人也大多数名门士族,不知道穷苦人家的读书人难处,全国的读书人虽然少,但是怎么也得有个十万八万的吧?这些人不可能全部步入仕途,运气好的人可能会混进衙门,做个小吏,要是运气不好,读了打尽了,真是够自恋的。

        寒门无贵子,时势造英雄,自古使然。读书人想要获得成功,不止需要自身的才能,更加需要机会的来临。张角、黄巢、洪秀全,这些人都是官场的失意者,甚至连官场的门都没摸到,正是所谓的不第秀才。但是历史证明,这些人的能力不但强,而且可怕。

        “大王以为是人才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自然是越多越好。”李二不假思索的说道。

        “嘿嘿……”王小麦笑而不语。

        “难道王总管又有高见?”

        王小麦便把他心中的想法老老实实的说了出来:“读书人除了做官没什么出路,这是很危险的。”

        “这……”李二倒是头一次听说这种说法,“王总管总是喜欢杞人忧天,本王只恨天下的贤才太少!”

        “贤才太少?”王小麦笑了笑,“有个法子倒是可以迅速制造出许多人才,不知道大王有没有兴趣?”

        “什么法子?”李二忙追问他。

        “义务教育。”王小麦说道,“由朝廷颁布法令,强制百姓子弟入学,不出十年,估计殿下就会为人才过多而发愁了。”

        “贫寒人家家徒四壁,如何能负担起学子的花费?仅仅是笔墨纸砚的费用,就不是一个小数目。”李二摇摇头,这个王小麦的想法未免太天真。

        “非得用笔墨纸砚吗?随便找一支碳棒,一块木板,就可以写字,这些都是随手可得的物件。”

        “那先生从何而来?”

        王小麦看了看外熙熙攘攘的士子:“这些人就是免费的劳动力,让他们去乡下义务教学两三年,回来保举一个小吏,肯定会打破脑袋抢着去。”

        “学子赴京赶考的费用也很庞大。”

        “我们不是要把所有人培养成官员,最低级的乡村学堂,只教识字和算术就行了。然后选拔其中天资聪颖的人进入县学,这才开始正规教育,最终进京赶考的人是要经过层层选拔的。”

        “那剩下的人岂不是可惜?”

        “不可惜,多多识字自然是好的,他们还可以自学,以后各行各业都会需要这些人。”

        李二文言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王小麦这个想法虽然粗糙,但是却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王小麦倒是也没指望李二现在就接受义务教育这件事,推动义务教育,完全不是现在的李二所能做到的,这个庞大的计划必须要朝廷的鼎力支持,他再厉害,现在头上还有两个人压着他,远远不到时机,现在和他提及此事,只是试探一下他的想法而已。

        俩人聊了半天,却发现没有一个人报名参军,下负责征兵的记事都快被晒蔫了,无精打采的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看来这些读书人还是放不下架子啊,士子们甚至连看都懒得看这边一眼。

        “你的想法似乎没什么人肯支持啊。”李二也注意到了征兵处还没开张的窘境。

        王小麦一拍大腿:“请殿下赐一副墨宝给我,保证立马见效。”

        李二倒是没有拒绝,他倒要看看王小麦能不能神奇的挽回败局,一撸袖子提起了笔:“写什么?”

        “一首诗。”王小麦说道。

        “什么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额……云台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嘴皮子一秃噜,差一点把凌烟阁也说出来,只好换成光武帝的云台阁。

        “好诗!”李二赞叹道,“此诗气势磅礴,作者一定是胸怀大志之人。”通过和王小麦这段时间的接触,李二倒是对他的正经学问有了个认识,因此倒没有认为这是出自他的手笔。

        “这个作者一生郁郁不得志,年少早夭,实在可惜啊。”王小麦便把李贺的经历对他说了一遍,只是隐去了姓名和年代。

        “只因为避讳父名便不出士,此人不免有些迂腐。”李二摇着头叹息道。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的苦衷想必不足为外人道,我也只是道听途说这些,真想未必如此。”王小麦对李贺的了解只有几首诗以及上学时课本上聊聊关于介绍他生平的几言,自然是不敢对“诗鬼”多做评价。现在想来,如果只是因为避讳父亲的名字就不出仕,那谁家取名的时候还取这些名字,这不是成心给自家子孙找麻烦吗?

        李二字迹果然是苍劲有力,就连王小麦这个书法外行也不得不佩服。

        “如何?”李二得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

        “麻烦大王还是落上款吧。”

        “这……”李二一阵犹豫,一落款岂不是让人容易让人误会有剽窃的嫌疑?

        “清者自清,大王落款才会引起足够多的人围观,效果才会最好。”剽窃不剽窃的王小麦无所谓,反正李贺就是李二的后人,都是他们老李家自己的事,没啥毛病。


  (https://www.xiaoshuo5200.com/xiaoshuo84457/1428934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aoshuo5200.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iaoshuo52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