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5200笔趣阁 > 八零之炮灰只想搞事业 > 第77章 第77章

第77章 第77章


最近,高二年纪的老师、学生都很忙。

        学生们忙着核算自己成绩,看够不够再获得奖学金范围内,老师们则是忙着算成绩排序,以及对各位学生家境情况进行摸底。

        由教务主任牵头,副校长挂名,成立了清云奖学金委员会。宋清宁也是委员会成员,不过,她不管具体事物,只负责提出资助方向,和给钱。

        奖委会成了近日最忙的团体,里面每个成员都团团转,处理各自分工的事务,除了负责给钱的宋清宁。

        她只提了一个要求,希望第一批资助,能在本月底发出去。

        经商议,成绩以升级考试和期中考试两次大考的分数相加,按排名列表,前三十名不分家境,全部资助,后面七十个名额中除去名单中双职工家庭,和估算基本一致,顺延到一百四十名左右。

        名单公示一周。

        奖委会表示,有异议者,可提出。

        公示期内,没有学生因自己不在名单内而找来。

        来办公室的,是前三十名内,几位家境殷实的走读生,他们主动放弃资助,顺延给更有需要的人。

        其中,就有谢以翔。

        公示期过后,奖金很快到位。

        新一周,陵州一中高二年纪,有一百位学生拿到了印着“清云藤艺奖助学金”字样的大红信封。

        胡春梅是其中之一,她成绩排在一百名出头。

        她早就听过要奖励一百位学生的传言,本来听到这数字,她还提心吊胆了好几天,等政策出来,赫然发现,自己正在范围内。

        她颤抖着手,翻开红色信封,里面整齐放着二十张大团结纸钞。

        胡春梅长这么大第一次拥有这么些钱,也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成绩好能赚钱。信封背面,一行小字:读书改变命运,与君共勉。

        转过身,在背对着人群,胡春梅湿了眼眶。

        被热议的奖学金当真发下来了!

        这一重磅消息炸开后,高二年纪顿时成了最受羡慕的群体,有些成绩好的高一学生竟提出跳级,希望也有资格争取。

        在收到十几封跳级申请后,奖委会公布了对高一、高三年纪的资助政策。

        高一本月开始征集家庭信息,摸底,以期末考试成绩排序,高三则是按每月二十元的标准,调整剩余月份的资助力度。

        一时间,奖委会风头无二。

        学校广播站、校园报争相前来采访宋清宁,很多学生对这位出身小村庄的学生企业家感兴趣,想了解她的传奇经历。

        但采访邀约全被谢绝了。

        宋清宁没时间。

        校园报只好转载了陵州日报对这事的报道,那段报道写得简短精炼,在日报上站用篇幅不大,校园报特意将标题字号加大,又补上了校长寄语,这才把小半个版面占全。

        陵州日报对清云藤艺的报道,还是宋清宁极力争取来的。

        她通过校长联系上陵州日报编辑,自动提供素材,主编对本市教育部门这条新动态颇感情去,制定了一位编辑接洽。

        编辑起初只打算报道奖助学金的资助形式,采访对象也只限于奖委会成员和获奖代表。至于资助方,初稿中只提到了宋清宁。

        出于编辑个人对她的欣赏,用了一段话,简述她过往履历、现状。

        宋清宁不同意,了解到编辑意图后,她亲自上门沟通,领着编辑参观了清云藤艺,给她介绍了清云发展历程。

        让她看见了在清云工作的妇女们,处境地位的转变。

        宋清宁坚持:报道中可以不写自己,但必须要写清云藤艺。

        “因为,资助方不是我个人,而是清云藤艺这集体。”

        “为了本次资助,我们召开过职工大会,征求了每位为清云流过汗的同志,资助的每分钱,也是由她们辛苦创造。”

        “我们清云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女职工,里面有很多已经做了母亲,还有些以后会做母亲,也正是因为这种比例……清云,比任何企业更关心、关注,更愿意支持下一代的教育。”

        ……

        从操作间出来,日报编辑受了很大触动。

        下一期陵城日报头版头条,正面报道了清云奖助学金设立的始末,其中,那段对宋清宁本人的介绍,被改成了对清云藤艺的介绍。

        虽篇幅不长,但对一个成立半年的企业,已足够。

        知名度得到飞升式提高。

        报纸一经刊印,还被其他本地媒体转载。这个时候还是纸媒时代,报纸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自媒体横行的后世,能经官方认证,对清云的品牌形象,那是质的飞跃。

        在不少人眼中,这个几月前籍籍无名的小作坊,此刻已成了经官网盖章认证的知名公司,一瞬间,拥有清云藤艺编织品,成了有社会责任感的时髦标志。

        产品本就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品牌形象太过重要。

        宋清宁办公室的电话几乎要被打爆!

        且在陵州日报刊登之后,陵城晚报的编辑主动联系上她,希望给她做一次专访。

        宋清宁欣然答应。

        这种不要钱就能提升知名度的好事,当然是有多少来多少。

        清云藤艺热度大增,最为直观的反应是代销商纷纷打电话来问这事,有恭喜道贺的,更多是要提升订单量。

        周末,宋清宁把各组负责人叫来开会。

        李兰花先汇报直营门店销量同比增长情况:“……入冬后,帽子销量连月下滑,门店主要靠女包线、工艺品线支撑业绩,这周不说女包,就连帽子销量都上涨了30……”

        批发组上报的销量也在增长。

        陈如月本以为上个月办完展销会,将订单量推到顶峰,这月必然会下滑回落的,没曾想到,统计出来,比订货会时还要高一些。

        “这钱捐得太值了!我们再多捐些……还能继续登报吗?”

        宋清宁想了下,摇头:“不好说。”

        “这次陵州日报肯报道我们,主要占了我们是首例的便宜,破天荒头一次,才算新闻,能引起关注,跟风者以后资助更大额度,难以再有同样的效果。”

        陈如月有点失望,看来淡季没那么好应付,还需想其他办法。

        “不过,上头条、社会版面虽然不易,但我们可以花钱登商业广告,比如登报招分销商……”

        各组负责人均抬起头,他们之前见过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咋就没想到登招商启事呢!

        “这主意好!”李兰花眼前一亮。

        清云还没有专门的宣发部分,这类事,宋清宁把它交给负责销售的李兰花去办理。

        李兰花问清楚价格后,拿了方案给宋清宁看,一边感叹:

        “巴掌大的版面,登一个月就要近两万块!就这么给了报社,还真不如捐给学生!”

        宋清宁:“未必要每天刊登,商量报社,每周登一次,其余宣传经费,你跟上送货车,去其他市打广告。”

        ……

        又一波宣传经费投出去,最初销量见长,半月后,再次回落,等到月底,陈如月、李兰花拿着销售数据表找来,感叹:

        “我们增加的利润,也就刚能和砸出去的广告费持平,白白忙活了。”

        宋清宁安抚:“也不能全这么算,长远看,还赚得更多知名度和分销商呢,等天暖了,销量会涨回去的。”

        话是这么说,但经历了前几急速膨胀、货物供不应求时期,陡然订单减少,仓库门口没了等着抢货的车队,原本空空的厂房日渐堆满……清云人们心中落差,还是不小。

        陈如月感叹:“幸亏你提早联合皮革厂,发布了新品皮包,我们这半月的主要利润就是靠皮包支撑了。”

        “嗯,季节性产品的确绕不开这个弊端,还是得丰富生产线。”

        这道理,宋清宁心底比谁都明白,但批量生产,并非只有设计稿就能完成,走出第一步,后面生产、营销还有九十九步。

        她们在生产一关,已然卡住。

        清云藤艺的核心技术生产只要在藤艺编织上。

        最近,她除了帽子、藤包,还增加了小挂件、工艺品摆件、藤编日用品系列,有收纳盒、收纳筐、换洗衣篓、笔筒、杯垫、果盘……

        进了腊月,她推出本年度最后一系列新品:藤编灯笼。

        除去两款应节日氛围的喜庆款,还推出了复古感的小风灯,与市面上目标消费群体为孩童的多数灯笼不同,这款小风灯更适用于家居装饰。

        一经问世,极受成年人追捧。

        该季度新品也为清云藤艺在年末创造了最后一个销量峰值。

        宋清宁选了几样产品去投设计大赛。

        没多少意外,小风灯因其流畅的外观、精湛的工艺,以及富含古典文化气息的设计备受好评,和她设计的女包一并拿下两个奖项。

        这让清云其他人好生激动了一阵子,不过,对于上辈子横扫各大奖项的宋清宁来说,并不算多大惊喜,最多是常规操作。

        而让她颇意外的,是一个国际展览举办方通过比赛,看上了她设计的小风灯,主动发函邀请她带着产品去参展。

        这无意是个打开销路的直接渠道。

        宋清宁当即回电,表示自己很乐意参与,还和举办方商量,想出一套切合展览主题的系列作品。

        此次展览名为“归意”,是场家居设计展。

        这正是宋清宁上辈子的强项。

        宋清宁在忙碌中筹备着参展样品,展览于新一年二月份在首都举办,如果抓住机会,开拓新渠道,把她的产品销到国外去,也未可知。

        年前。

        清云多数员工节奏开始放缓,唯有老板更加忙碌。

        宋清宁让何云、陈如月留好保运转的主要人手,其他职工可以安排调休,或是放年假。

        冬意渐浓、节日将近,紧锣密鼓的忙了大半年,她鼓励大伙儿,能休就休息,养足精神,准备明年继续大干一场。

        在放假之前,宋清宁叫人核算各人的年终奖,在节前发下去。

        于世诚房间里算盘打的噼啪响,会计室新招了两位年轻人,一男一女,供于世诚管理。各部门的负责人将手下职工这半年的业绩表现情况交上去,等待奖金核算……

        这几乎是清云职工全年最激动的时刻。


  (https://www.xiaoshuo5200.com/xiaoshuo76551570/39429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aoshuo5200.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iaoshuo52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