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5200笔趣阁 > 八零之炮灰只想搞事业 > 第60章 第60章

第60章 第60章


郭为直到亲自去收材料,才知其中繁琐。

        市场上压根不卖现成藤草原料,他从崔师傅口中问了门路,打问着寻到偏远县村,搭上两天时间在路上,到了才知道,合适原材料已在前不久全部被人收走。

        郭为不信邪,又跑去另一处地儿。

        同样,也在前不久,被收干净。编织户家还纳闷,最近这东西如此紧俏了?

        越是投入,越发难以放手。

        郭为找了批发路子,经人介绍,从外地收了一批货。

        还是托他在百货大楼管进货的福,走了友人路子,搭上顺风车,才没耗费太多运费。成本分摊下来,不算高,只一个不好,即货物数量太多。

        按他现在每天二十件的产能,半年也用不完。

        郭为开始想其他办法……

        市场上开始出现品质参差的凉帽,有的容易脱线,还有的编扣会自己散开,又或是蝴蝶结脱落。

        三王庙的编织,还在热火朝天赶工。

        现在他们产能已翻了几倍,何云手下熟练工已达四十多人。

        五月初,宋清宁叫上陆新廷,去银行取了一大包钞票,来给各编织工发头一个整月工资。

        黑色油布书包沉甸甸的,里面有三捆大团结,还有好多捆面值一元、五毛、一毛的零钱。陆新廷把书包夹在腋下,紧紧护着。

        想着这里面全是要发出去的工钱,多少有些肉疼。

        不过,他家和宋清宁三七分成,出了大头的宋清宁面色毫无变化,陆新廷也不好意思将心疼之色表现在脸上。

        更何况,他也明白,工钱开支,比起他们清云藤艺的盈利额,不足十分之一。

        在结识宋家妹子之前,陆新廷他全家也没见过如此多的钱。

        厚厚一大包钱搁在编织操作间中央的木桌上。

        宋清宁坐在桌后,何云拿着本子坐在一侧记录。按照名单,一个个点名,被点到的上前领工资,并签字。

        若不会写字,陆家准备了红印台,摁个手印,同样生效。

        坐在各自小板凳上,有些媳妇、婆子兴奋地搓手:“哎唷,真有这么多钱啊!”

        “那还能有假了?云嫂子啥时候诓过咱们?”

        “咳,俺不是说何家妹子诓人,这不……俺这些年,从没见过一个月能赚这些钱的,更想不到,还是俺这年过半百、又不识字的老太婆。”

        何云首批雇人中,多是三十岁上下的能干媳妇,后来,随着用功扩招,她进一步放宽年龄限制,小的十六以上,年龄大的,还有五十来岁的利落婆子,只要手工活好,干活踏实,能经得住考核,都可以留在清云。

        那位五十一岁的李大娘领了六十元工钱,喜得合不拢嘴!

        她儿子在市里建筑队垒砖,一个月才赚五十嘞,那可是有手艺的青壮年。

        李大娘在一众编织工里,领的不算多,像王翠儿这种年轻又利索的媳妇,还能帮着何云管事,这个月领了一百二十块工钱!

        整整十二张大团结,厚厚一小摞,不用摸,远看就很瓷实。

        宋清宁做了一摞红包,封面盖上清云藤艺的标志,将每人工资当面点清,放入特制的红包内,双手递给来人:

        “感谢你为清云献一份力。”

        同样的话,也印在了红包封底。王翠儿激动地双手发颤,眼中泛起潮湿:“东家,不、不谢,是我们感激您!”

        诸如王翠儿、李兰花、章红梅几人,是何云最早选出的帮手,她们或任小组长、或任质检员、或者记录考勤,每人因手艺卓越,做好自个工作之余,还带两三个徒弟。

        发三月工资时候,仅有不到半月,还显不出来。如今,这几位熟练能手,每人能领到一百元以上。

        这简直成了三王庙最为劲爆的大新闻!

        先前,人们听说陆家编织工坊给钱多,可谁也没见着,具体是怎么个多法……宋清宁发完工资后,给众编织工放了半天假,让她们各自回家歇息。

        四十多位妇女带着各自的红包,回到村子四处,还有十来位是附近村落的人,她们的身份有媳妇、有女儿、还有老母亲。

        霎时,陆家发了巨额工资一事,如同爆炸后的烟云,四处扩散。

        王翠儿和李兰花最早领到工钱,没离开,主动帮着宋清宁维持现场只需,喊人排队,帮着清点零钱,直到最后一位姑娘把钱领走。

        “辛苦你俩。”宋清宁对这俩老手很熟悉了。

        王翠儿用力摇头,认真地说:“东家,是我俩感谢你,还有何云姐……”

        自从她能来这儿赚钱,在婆家地位直线提高。

        王翠儿每日睡醒早早出门上工,下午早干完了,她会早些回去,到了家中,现在已不用她劈柴做饭,只需哄哄孩子。她男人会把柴火劈好,水缸挑满,她婆婆则把晚饭做好,如若她加班,回家完了,还在锅中给她盖着,让她回家就能吃到热乎的。

        这些零零碎碎的家务活,以前都是她的。那时候,干不好,还被家人挑拣,菜炒的咸了、米煮的不烂、馒头蒸的引子味儿过重、地没扫干净……

        现在,每天按时上工编帽子,可比以前杂七杂八干活轻松。而且,晚上她回到家后,即便得了闲空,也不用看着婆婆脸色。婆婆包揽家务后,王翠儿不挑剔,她得闲就哄孩子,看心情帮着随手做点,她婆婆还逢人就夸她勤快、能干。

        每逢休息日,还能带孩子回娘家。自从赚到钱,王翠儿回娘家时,总要给她爹娘多买两包点心、称斤猪肉,钱从自个口袋出,完全不用问婆家要。

        想买啥,就买啥。

        谁的脸色都不必看。

        连她娘家门口附近邻里亲戚,也都知道,她家出了个能赚钱的闺女。

        李兰花境遇改变更大。

        王翠先前和她男人感情不错,只是苦于生活鸡零狗碎,时常看婆婆脸色。李兰花则是和她男人离婚,带着闺女,常住娘家。

        她虽没婆婆刁难,可要看俩嫂子的脸色,虽在爹娘跟前,日子却比王翠儿还要难过。她大嫂还算厚道,二嫂子整日嫌她吃白饭,没少给她脸色看。

        即便她以前自觉天不亮就起床喂猪、喂鸡,农活总挑着最脏最累的抢先干……嫂子依然觉得她白吃饭,时不时念叨赔钱货。

        先前,李兰花每在饭桌上,都小心翼翼,连她小女儿吃饭,也从不敢夹碗里的肉沫沫,家里好东西全留给哥嫂的儿子,她娘俩只用干粮沾点咸菜水……直到,上个月领到工钱,她当众拿出三张大团结,添入公中账上。

        她大嫂和善笑了笑,二嫂则面上讪讪的。

        她亲娘则是红着眼,当天给她炒了五个鸡蛋,放在离她最近的位置,说要犒劳她挣钱辛苦,并在饭桌上,挺直了腰杆子,大声道:

        “咱家兰花,这个月拿回家的钱,比她大哥、二哥还多!以后,谁再背地里说闲话,让我听见,小心我扇她嘴巴子!”

        李兰花比谁都更珍视这份工作。

        无比期盼,她能继续赚钱,那怕每月一直能赚二三十块也好,也是因此,在一众编织工中,她干活最为用心,比谁都盼着,清云帽子质量好,卖得好,生意能长长久久做下去。

        她若是每月,一直都能这么赚点钱,明年,她闺女就能去上学了……

        然而,这个月,不止三十,李兰花赚了一百二!

        是宋清宁亲自把工资交到她手中,还拍了拍她手,说着鼓励和感谢的话。李兰花摸着口袋厚实的纸包,鼻头发酸。

        她依然是给公中三十块,剩下的,谁也没说,自己存了起来。

        若是……每月能存八九十块,一年下来,就是一千块,能买个新宅子了!

        李兰花脑中涌起了,她以前从不敢想的新目标。

        实际攒一千用不上一年,她很快就会发现,清云除了月工资,还有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

        一场发薪,让陆家在附近村落的声望空前高涨。

        现在,不止何云出门,连陆老太太一出门,总有人凑上前,笑着陪唠嗑,打问她家还招不招工。

        还有几个和她要好的老太太提着鸡蛋、自家蔬菜瓜果,要请她帮忙,让自家媳妇、闺女也能去工作。

        厂子里的事,老太太现在都听何云的。

        她一句不肯多说,也从不往里面塞人。至于,招工的事,何云早和她统一过口径:目前饱和了,向来的人可以报上名,等下个月新厂房投入使用,会招更多人。

        目前,不是何云不想扩招,而是陆家老宅子中,实在放不下了。

        何云最近没事尽量不出门,不然,每次出去,总有乡亲拦住她,热情地问东问西,即便知晓她家招工政策,依然难挡热情。

        甚至,还有男人问她,家里招不招男工人,他们也愿意学编织。

        何云哭笑不得,每次空手出门,回来时,臂弯上不是挂着鸡蛋篮子、就是挂着蔬菜,还有人给她俩超大个西瓜,实在拿不动!

        众相邻热情难消,陆家人最近满是甜蜜的烦恼。

        除了陆家人,宋清宁近来,也有桩高兴事儿。

        她的专利批下来了!

        宋清宁收到首都寄来的厚厚一沓材料,寄信人是何方哲,周晨那位同学。

        自打周晨牵线后,宋清宁私下联系了他两次,先是汇去一笔辛苦费,又给寄去了些本地特产。

        那边很上心,一有消息,先给她打了电话。

        宋清宁在支出完建房款后,收到下一步大额货款,果断装上了电话。

        三千块钱花出去,办事效率立刻提高了太多。

        也别是附近县市进货,以前只能靠写信订货,现在,一个电话,当天,赵刚就能安排发货。

        一切井然有序的飞速进展,除了周晨。

        自打清云装上电话,宋清宁很多事,能打电话则不会跑腿,周晨少了许多潜在见面机会。

        两人工作都忙,周晨大多数时候,还能有个周末休息,宋清宁则是恨不得全年无休。

        又是一个周末。

        周晨写完稿子,拿着笔杆发呆,自从上次在疗养院门口,陪她看摊之后,他俩已经又有十多天没见面了!

        想个什么借口,能约人出来,又不显得很突兀呢?

        周晨觉得,上报纸发文章,都没这么难!

        正当犯愁,桌上电话铃声响起。

        熟悉的尾号,周晨眼底霎时亮了。


  (https://www.xiaoshuo5200.com/xiaoshuo76551570/425047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aoshuo5200.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iaoshuo5200.com